很多人都是省吃儉用
為了日後有錢
犧牲現在、拚命投資
要是像現在剛好遇到金融危機
資產配置又出問題的話
真的是欲哭無淚
今天就是看了綠角的文章
而有些感想:
適度享受當下,
不要把投資當做唯一的人生目標
投資是為了保全資產而非發大財的唯一手段
專注本業提昇投資自己才是一般人可行的一條路之一
以我看過幾本國內的書來說
「周行一」教授很推行此概念
可以看一下他的書
上網路書櫃搜尋一下
此外
很多雜誌或是書也提到應該適度犒賞自己
投資是為了達到某理財目標
達到並犒賞自己
才會有前行的動力
我想到一個歷史故事
以前齊桓公(沒有記錯的話)愛花錢
丞相就說反正他國事認真(專注本業)
這樣就可以滿足他繼續上班的動力
也不會胡亂搞
這樣有何不好
不過綠角當中有提到一個故事
就是教授對裁縫師說「明年給妳雙倍錢」
就期望值來說
裁縫師是應該如此作
畢竟是多拿一倍(雖然可能會拿不到,就故事中而言的確拿不到)
但是就多數人而言,卻是不理性看到眼前好處先拿
損失可能的另一倍金額(但至少本金沒有不見)
今天換做裁縫師真拿到錢
反而證明等待的好處
所以
就結果論 各有各的好
到底要不要先享受,還是用時間等待投資報酬
我覺得還是要看投資計畫以及當下情境:
請想一下「跟會」
基本上是越後面拿,利息越高
但是也有倒會的風險
所以應該根據當時用錢需求(資金需求)加上風險意識判斷(先拿先贏?)
報酬率不該是唯一的考量
---
在物資缺乏或是通膨的時代
「節儉是美德」
在通縮不景氣的情況下
「有能力消費並真正消費是功德」
不過怎麼消費還是要看理財規劃跟個人需求及能力囉
可從想要、需要、必要來抉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