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年金改革、勞基法動盪的局勢下

翻到快思慢想第27章挺有意思的

可以協助如何拋開「稟賦效應」(敝帚自珍)、討論「參考點」、還會談「後悔」這件事...

 

一切都要從這張圖而來

27605410_10213458369427277_1217112598_o  

首先看AB遊走的那條線是無異曲線

代表傳統的經濟人(ecos),可以理性地在收入高或是放假正常(或是多)遊走

對你來說沒有差異

是嗎?

 

當你決定還沒下,沒有比較點的時候

你會覺得都好

可是當你成為A或B其中一個位子

你不會想要交換

 

適應是一回事

稟賦效應是更重要的事

稟賦效應是塞勒提出(對,得獎的有名行為經濟學家)

簡單來說

就是大家面對錢是交易工具

可是手上一旦拿到票、鞋子、物品等東西就換另眼看待

覺得現金價值會比實際高大約一倍

例如一個三塊錢的杯子

如果你是

「已經持有者」,會認為價值7.12才要賣

「打算購買者」,希望2.87才要買

「空手選擇錢/杯子者」,願意花3.12

是情緒影響

 

賣一個平常使用的東西會活化腦中厭惡的區域(杏仁體?)

而同樣東西的買價與賣價差距一倍的解釋要靠「展望prospect理論」

S曲線的不同弧度,說明了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

同樣的負向情緒變化如果是損失100元引起

如果要正向增加一樣幅度,要200元左右才有一樣效果

27650993_10213459447334224_1468092152_o  (出自快思慢想中文版。369頁)

 

所以假設今天是輪大夜班的人

錢多,假不正常(圖一的A)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如果給他變成錢少,假正常甚至更多(圖一的B)

照理說也會滿意

可是他認為正常甚至更多的假無法補償每月的一萬損失(數字請自訂)

 

不願意更換選擇甚至跟「早知道」有關

所謂後悔沒有特效藥

中國人常說事後諸葛

同樣地,一個行為的決定好壞難以評估

冒險一定有好處,但難以評估(「可得性」出現)

可是人們想不出其他平行時空的可能

就只會說當初不要改變不就好了

例如更改回家路線而車禍、原本職位的人升官

 

---

那麼要如何在AB之間的選擇?甚至願意轉換?

 

第一個,如果還沒有選擇

靠隨機的nudge(例如路人意見、投硬幣)

 

第二個,像商人一樣思考

如同買股票看前景

股票的好壞是未來發展性

而非自己持有多久、購買金額(沈沒成本又是另話)

 

第三,增加參考點AB

我之前曾到B的單位服務

有人說薪水比A少很多

我說可是最早是待在1的單位

所以可看待A跟B都有好處

重新思考自己需求

 

---

相關機制下的其他生活趨吉避凶撇步:

 

以油價來說,痛苦的漲價要一次漲足,降價要分次

 

損失或增加100萬,對一個人的心理影響不同,如果他身價為0或200萬時又不一樣

 

把自身持有的東西當作他人東西,進行價值評估才不會亂了方寸。所以小心試用品,以及免費的東西,如果取消了你會不舒服對吧?!

 

有時候不知道AB如何選擇,加入混淆選項A‵,可以協助判斷。例如遊山B跟玩水A都很吸引人,加入很爛的海邊行程A‵,馬上讓人下定

 

參考書籍:

快思慢想

拒絕真相的人

延伸閱讀:

行為經濟學如Thaler的書、誰說人是理性的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岳仔 的頭像
    岳仔

    愛鄉愛土愛閱讀的瑜珈old boy

    岳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